2022年10月29日21:01    中國時報/臺北報導
「水上自救」線上分享會帶領線上朋友了解水流特性與如何自救。

台灣四面環海,內陸溪流密佈,「玩水」向來是國內外遊客熱衷的休憩項目,但只「玩水」,卻不「識水」,也讓台灣新聞每年總少不了有因為玩水而發生的遺憾事件。由JSL新創國際整合行銷公司與17創產業加速器於10月28日晚間共同舉辦的「水上自救」線上分享會,邀請花蓮在地在推廣安全水域遊憩具有相當經驗的後山禮人工作室,帶領線上朋友了解水流特性與如何自救,增加大家對於水域遊憩的專業知識。

擁有溯溪、獨木舟超過8年領經驗,以及多張水上急救與教練證照的創辦人-DANNY蔡賢就溪流不同地形而產生的漩渦或激流進行說明,因不同地形而產生的渦流未有不同變化,因此自救前需要分辨渦流特性,才能提高自救機會。比如漩渦流是水流撞到障礙物因高低差產生速度差異而形成的水平流動漩渦。若因此受需要以水流順勢方向,藉由水流力量推出,而不要花力氣游出。此外,他也強調除了救身衣外,像是人體自身肺泡就有浮力,所以溺水時,也可大口吸氣增加肺部浮力,或是利用自己衣服、褲子使其充滿空氣(甚至救援者可以提供裝滿空氣的塑膠袋)提供救援。

而同為後山禮人工作室夥伴具有Padi救援潛水與EMT1的-XENO阿爆,則就海岸水域安全分享,與陸上水域一樣,海水水流也深受地形影響,並再鋒面與季風的所帶來的能量交互作用下所影響範圍更廣,比如常見的瘋狗浪,不要覺得海岸邊風浪不大就輕忽,因為浪的改變往往就是一瞬間,特別是在長浪出現時更容易發生。情況好一些是被浪打倒,嚴重的話就是被浪捲入水中。通常在沒有攜帶浮具下被捲入水中,獲救與存活的機會便會大幅降低,因此阿爆提醒多數人在玩水時所攜帶的防水袋不僅可以讓貴重物品不要因為蹦到水壞掉,更是一項浮力裝備。總之,了解水性,學習自救,才是玩水的王道。後山禮人也將在11月的每個星期四帶來各項戶外技能的培訓與實戰,希望能更多喜歡戶外活動的朋友透過知識與技能的增長讓戶外活動更安全。

新創國際與17創產業加速器致力創造一個「知識共享」、「專業價值」的共好平台,現正籌組「中華生涯創賦協會」秉持「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的講師」為出發點,想了解更多活動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298386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