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陳韋達副院長、右:肝膽腸胃科胡果正醫師

一名年約70歲的男性,某天覺得右上腹隱隱作痛,但也沒有其他症狀,所以不以為意。沒想到過了5天都沒改善,尤其飯後特別不舒服,猜想應該是老毛病胃潰瘍又犯了,等等去藥局買個胃藥吃就好;不料腹痛卻沒減輕,還出現噁心、食慾下降、虛弱無力等情形,這才決定要去看醫生了。

這名男性病人至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肝膽腸胃科門診評估後,經胡果正醫師安排理學檢查、血液分析、胃鏡及超音波檢查,發現病人的肝膽指數上升,有輕微黃疸,胃部僅有潰瘍的疤痕,卻發現有膽囊結石與總膽管擴張。胡果正醫師初步研判這位病人的不適可能為膽管發炎導致,並高度懷疑膽管有阻塞,於是馬上安排腹腔電腦斷層攝影,並確認有結石卡在總膽管末端。

肝膽腸胃科胡果正醫師立即請病人住院治療,先針對病人因膽管結石引起的急性膽管炎與膽管阻塞,使用抗生素治控制細菌感染,以及安排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順利取出數顆超過1CM的結石。術後病人復原良好,不適症狀明顯改善,肝膽指數與黃疸下降,並於術後第3天康復出院;術後一週回診追蹤驗血,所有指數及身體機能皆已恢復正常。



胡醫師表示,膽結石相當常見,好發於女性、中老年人、肥胖或有家族病史者。絕大部份膽結石都在膽囊裡生成,若未造成任何不適症狀,其實就不需要特別處理。一旦結石從膽囊掉入膽管,由於膽管的出口細小,容易讓膽汁無法順利排出,進而引發膽管炎或胰臟炎,臨床表現除了上腹痛外,也可能會出現黃疸與發燒,嚴重時會合併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由於上腹痛容易讓人誤以為是胃部不適,民眾若僅服用胃藥,而未就醫檢查,容易耽誤治療黃金時機,而讓情況更加惡化。

胡醫師說明,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是透過類似胃鏡的方式,可以準確評估膽管結石的大小、顆數與位置,迅速取出結石、疏通膽管,讓整體病況有效改善。另外,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取石的過程中,會把狹小的膽管出口稍微撐大,讓結石可以順利取出;萬一病人日後又有新的結石從膽囊掉入膽管,則較有機會自行排出細石。

治療膽結石的方式,傳統是以外科手術切除膽囊為主,但若合併膽管結石,首要治療目標則是疏通膽管,這時通常也會有急性膽管炎或胰臟發炎,在病況較為複雜時,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造影術(ERCP)則成為治療方式首選,且與外科手術相比風險相對來得較低,而且術後身體表面沒有傷口,隔天就可開始進食,復原速度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