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腫瘤科副教授吳教恩。(吳教恩提供/陳人齊台北傳真)


北榮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姜乃榕。(姜乃榕提供/陳人齊台北傳真)


膽管癌第二線治療比較表

    過去10年,膽管癌與胰臟癌相同,治療上除化療之外別無他法,為了讓民眾更認識膽管癌,全球膽管癌聯盟將每年2月12日訂為「世界膽道癌日」,並強調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膽管癌的治療選擇新增了免疫抑制劑、標靶治療、基因檢測等,讓病患能增加一倍的時間爭取治療,而專家更建議,當確診膽管癌的同時,可一併進行基因檢測,不僅能增加藥物的選擇性,還能爭取更多時間積極治療。

 林口長庚腫瘤科副教授吳教恩表示,目前臨床上針對膽管癌的第一線治療是以化療併用免疫抑制劑為主,其中僅有化療由健保給付,免疫抑制劑因價格昂貴,每月藥價10多萬元,若是病患經濟上不許可,病患確診後,都先以化療的方式進行,當然也無法考慮未被列入健保的基因檢測。

 而目前國際間已有針對特別基因變異所開發的標靶藥物,可做為膽管癌的第二線用藥,吳教恩說,像是IDH1、FGFR2、BRAF等基因變異都已有相對應的標靶藥,其中以IDH1占10~20%最多,其次為FGFR2介於5~10%間,BRAF基因變異估計有5%。而食藥署在110年核准全球第一個用於膽管癌FGFR2融合基因的標靶藥,讓台灣的膽管癌治療與國際同步。

 北榮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主治醫師姜乃榕表示,國際上對膽管癌的治療已進入個人化精準時代,若病人驗出有FGFR2融合基因就可使用FGFR2抑制劑做為標靶治療。不過,她也說,雖然有國際藥廠生產標靶藥物,但大部分都沒有進入台灣,所幸,近年有台灣藥廠代理引進,讓國內患者有機會使用新的標靶治療用藥。

 姜乃榕也說,曾有患者在標準治療後沒有改善,經檢驗是FGFR2融合基因改採標靶治療,腫瘤就得到控制。她還說,現在有些雞尾酒化療組合的選擇,期盼效果能比現在的健保藥物組合更好。從目前資料來看,採用三種複方雞尾酒化療的個案,治療後腫瘤縮小率可以提高,若有臨床試驗則鼓勵膽管患者參加,有機會藉由更好的療效提升生活品質,姜乃榕強調「現在治療膽管癌有很多治療武器,呼籲病人不要輕易放棄希望」。

 吳教恩則指出,雖然基因檢測健保未給付,但仍建議病患在確診後先與醫師討論是否該做基因檢測,如果能順利驗出適用標靶藥的基因變異,等於比其他病人多一種武器可用,根據統計,曾使用標靶藥治療的膽管癌病患,比只用化療的病人多出4至6個月的治療期,拉長病患存活。

 他強調,基因檢測最好一開始就做,畢竟檢測也不是做了就馬上有報告,通常要等上2至4周才有結果,這樣病患也能在等待報告的期間先做化療,後續再視檢測結果討論有無適當標靶藥可用,對病患來說才是適合的方式,如等到病況惡化才決定驗基因,很可能報告出爐後,人已經先離開了。

肝內膽管癌 高達4成為晚期
 近年來,亞洲膽管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逐步攀升,我國前駐泰代表李應元、香港資深藝人沈殿霞均因膽管癌病逝。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新一期統計,109年的肝內膽管癌確診人數為1263人,與108年的1170人相比增幅達7.9%,此外,膽囊及肝外膽管癌的確診人數與死亡數也都有微幅提升。

 膽管癌又稱膽道癌,泛指生長在肝內膽管、肝門總肝管、總膽管以及壺腹的惡性腫瘤,目前醫學界以肝臟出口進行分類,共分為肝內膽管癌以及肝外膽管癌兩種,另一類則是膽囊癌,相較歐美地區主要以肝外膽管癌流行,亞洲地區則是以肝內膽管癌發生率較高。

 109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國內罹患肝內膽管癌的病患共1263人,其中742名男性、521名女性,約占整體肝及肝內膽管癌的1成,病患年齡在20歲以上,其中以65至69歲族群占19%比例最高,但多數病患發現都已是晚期,有多達42.3%為第四期、21.7%為第三期。

 林口長庚腫瘤科副教授吳教恩表示,肝內膽管癌因為初期沒有症狀,因此很容易被人忽略,通常等到病患出現黃疸,或腹部不明原因疼痛,以及不明原因體重消瘦時,腫瘤可能已經長大到5至10公分,這時候就相當不適合開刀,臨床上能完全康復的個案僅占1成,幾乎可說是發現率等於死亡率。

 至於膽管癌的成因?吳教恩說,早期認為與寄生蟲較相關,大多發生在東南亞地區等衛生條件較差的國家,不過台灣病患的成因則不同,可能與常見的B、C肝炎帶原較有關,以及先天性膽管異常、先天性黃疸等,甚至是有不少人無任何危險因子,仍然罹患膽管癌。

 關於李應元是否因罹患膽管癌辭世?吳教恩指出,當時曾有報導指李罹患胰臟癌,也有醫師稱他罹患壺腹癌,而當時的照片顯示,李的面色很黃,顯示黃疸非常嚴重,代表膽汁無法順利分泌至十二指腸,所以有可能是壺腹癌,這在過去也被歸類在膽管癌。

 吳教恩坦言,由於亞洲地區的肝內膽管癌比例較高,與歐美截然不同,加上每年確診人數不多,屬於較罕見癌症,因此在藥物開發上,進度就相對較慢,藥費相對昂貴,這些都是治療膽管癌所遭遇的困境。

膽管癌資訊少 常錯失黃金治療期
 「相較其他癌症,國內關於膽管癌的資訊相當少」,北榮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主治醫師姜乃榕指出,由於國人普遍對膽管癌認識不足,因此常忽略自身的危險因子,錯失黃金治療期,建議可定期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高風險族群更可用定期的電腦斷層檢查,揪出早期的膽管癌病灶。

 姜乃榕說,膽管癌可能有一些危險因子,但不一定與膽管癌有直接相關,不過慢性發炎導致膽管上皮病變及癌化,罹患膽管癌的機率可能較高,台灣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B型肝炎、C型肝炎、飲酒、糖尿病、肝硬化,以及曾有膽囊息肉或結石,或曾有反覆發生膽管炎與膽囊炎的人,都應特別注意。

 民眾該如何警覺?姜乃榕表示,如果膽管有腫瘤壓迫會造成膽汁不順,患者一開始可能會出現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之後則會陸續出現體重減輕以及黃疸,而黃疸會讓尿液呈現茶色,並導致眼白變黃、皮膚發癢等,以及容易因感染出現發燒,這時候一定要盡速就醫。

 林口長庚腫瘤科副教授吳教恩則說,遇過許多病患都是肚子痛3個月以上才來就診,最近也有一名40多歲女性,因出現莫名原因的背痛,痛到無法入眠,經檢查後才確診膽管癌;也有人是先出現胃食道逆流的症狀,且有長期腹部悶痛症狀,因此建議如診所治療超過2周沒效果,就應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不過無特殊危險因子也可能罹患膽管癌,吳教恩指出,曾遇過2名不到40歲的病患,除了體型比較胖之外,都沒有特別的不良習慣及危險因子,而目前發現的膽管癌都相當惡性,即便是年輕人也不易痊癒,因此國人必須規律健檢,且除了血液腫瘤指數之外,也可加做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等高精度的檢查。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