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陳明晃表示,膽道癌是較少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在亞洲國家發生率較高,台灣每年約有2000多名新診斷病人。(陳明晃提供/王家瑜台北傳真)

 每年2月12日為「世界膽道癌日」,膽道癌雖是少見的癌症,但在亞洲國家發生率較高,台灣每年約有2000多名新診斷病人。過去膽道癌第二線治療效果不理想,近年在基因檢測逐漸發展之下,約有3成肝內膽管癌病人可找到適合的標靶藥物,為第一線治療無效或復發的患者帶來一線生機。 膽道癌是較少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內科主任陳明晃表示,包括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肝門周圍膽管癌、膽囊癌等,通稱為膽道癌,國內患者以肝內膽管癌居多,約占6到7成。

 陳明晃指出,膽道癌常見症狀不外乎是黃疸、膽道感染,但根據腫瘤生長部位不同,出現症狀的時間點也不一樣。例如肝內膽管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有症狀時經常已是晚期;肝外膽管癌發生黃疸症狀較早,相對容易早期發現;膽道癌幾乎不太有症狀,診斷上較困難。

 台灣每年約有2000多名新診斷的膽道癌患者,陳明晃說,膽道癌好發於亞洲國家,發生率最高的是泰國北部,而台灣、中國大陸沿海、日本的發生率也慢慢上升。膽道癌的危險因子和肝癌相似,例如病毒感染(如B、C型肝炎)、先天性膽道閉鎖不全、反覆的膽道感染(如膽結石)等。

 膽道癌第一線治療以免疫治療加化療為主,平均存活期達12到19個月,當治療無效或復發時,須尋求第二線治療。陳明晃說,過去以化療作第二線治療,平均存活期增加不到1個月,效果不理想;近年發現肝內膽管癌有3成機會可以找到適合的標靶藥物,存活期最長可達17個月,對於患者是一大福音。

 國際間已有多種膽道癌標靶藥物問世,我國健保目前僅給付1項,其餘藥物需自費或專案進口。全球第一個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用於晚期膽道癌的標靶藥物Pemigatinib,自2021年引進台灣後,已於2023年5月獲健保署暫時性支付。一名70歲奶奶在2020年6月診斷出膽道癌,隔月接受手術切除腫瘤,但同年12月就復發,只能持續接受化療和放療,2022年8月,奶奶透過基因檢測發現FGFR2基因突變,開始自費使用標靶藥物Pemigatinib,因為經濟條件限制,經醫師評估每2天吃一顆,3個月後就看到腫瘤明顯縮小,持續自費使用1年多,終於等到健保暫時給付!

(中國時報)